
朱韦颐,女,1988年12月出生,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兼副总、嘉兴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、平湖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。
/ 青创对话 /
奚奇辉(嘉兴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,以下简称“奚”):嘉兴作为革命红船起航地、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地,在推动共同富裕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独特的优势,您认为这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? 朱韦颐(以下简称“朱”):党中央、国务院出台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,嘉兴正是浙江省的示范区之一。嘉兴本是鱼米之乡,城乡差距不大,居民较为富足,这为打造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政府在大力推动共同富裕工作中涉及方方面面,从企业的角度考量,我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。从我们晨光电缆的角度看,我们公司从2000年改制起,就并非私人企业,发起股东24名,2015年挂牌新三板后,除了加入了许多外部股东之外,我们对内部近50名的核心员工也进行了股权激励,这意味着我们公司是一家公众公司,也是企业本土诸多核心员工自己的公司。因此,企业的发展与个人或家庭都息息相关,我们也希望可以在企业内部实现共同富裕。机遇,我认为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,相信一定会有支持企业发展的更多政策,企业强则家庭强;挑战,对于企业运营来说,最主要的问题是成本的大幅上升,作为传统制造业,毛利非常低,因此企业的利润大多在于开源节流,如果人力成本大幅上涨,对企业的盈利定会带来较大的压力,要解决这一问题,就如之前提到的机遇,希望政府出台更多支持企业的政策。
奚:企业近年来已取得不错的成就,回首企业发展初期面临怎样的竞争环境?是如何突破这种竞争格局? 朱:可以说企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竞争、机遇和挑战,晨光电缆创办于1984年,是一家集体所有制小作坊企业,那时候我还没出生,父辈带领着一批热血的干将开始了奋斗之路。发展初期,条件十分艰苦,全厂只有12名职工,缺少资金,只有一台45#挤塑机和一台成圈机,只能生产农民建房用电线。由于企业规模小,没有知名度,没有市场,造成了严重库存积压,资金无法周转,企业经营亏损。面对亏损局面,乡工业公司决定关停企业,但当时我父亲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充满信心,提出承包企业,也就有了后来的改制。改制后,压力与机遇并存,我父亲和当时的24名发起股东顶着亏损的压力,夹缝中求生存,当时已经意识到技术与市场的重要性。 之后的三十多年里,企业不断地组织实施滚动技改,抢时间抢赛道,线缆产品从家装电线,升级换代到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超高压和智能化电缆;产品种类从最初的一个系列五六个品种,扩大到目前的六大系列上万个品种。遵循“高科技、高起点、高投入、高产出、低能耗”四高一低原则,企业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,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,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,已获得2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奖,15项国家级发明专利,多项省、市级科技成果奖,共计70多项专利,在行业中奠定了重要的地位。我们的客户遍布全国,我们为北京奥运会、上海世博会、秦山核电站、广州地铁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国家重点项目提供优质产品,重点抓住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市场,成为它们的黄金供应商。 如今,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激烈,粗放式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,要在行业立足,企业仍要坚信创新驱动,在产品创新上,我们从未停下脚步,复合平滑铝护套电缆、光伏电缆、防火电缆等新产品不断优化,企业的产品结构不断升级;在管理方法上,我们提出“智慧晨光,智能制造”的理念。公司六个分厂全面覆盖MES系统,我们生产的产品产量与质量关键数据实时传输到国家电网,真正做到透明工厂,减少了监造环节,同时也倒逼企业提升精益化生产管理水平,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,更是顺应了未来的发展趋势。 总结晨光的创业之路,我们坚持“创新发展是硬道理”的文化理念,坚持“专心做好一件事”,要经得起诱惑,耐得住寂寞,扎根实业,发扬工匠精神,以高质量产品夯实品牌地基。
奚:一支杰出的团队离不开优秀的领导,您作为领导和团队之间是如何磨合与成长的? 朱:公司有很多高层领导,每一位的风格也都不相同,从我的角度看,我更愿意把自己当成一个黏合剂,考虑如何搭建好大家工作交流的平台,如何帮助大家一起成长,提升工作的价值,而团队自我成长也能为公司创造出更大价值,这是相辅相成的。我们也很幸运,接触到许多外部优秀的机构团队,在每一次合作的过程中,我们都会学习到许多专业的知识与先进的工作方法。每月初我们梳理好工作计划,月底考核每一项计划完成情况,我们的考核细化、量化,相对较为苛刻,但是通过大家的努力,完成得越来越好,离我们的战略目标也越来越近。
奚:现在很多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都很迫切,能否介绍一下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? 朱:我们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,我们始终坚信“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”,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、培养人才、留住人才,我们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兴企战略,包括“卓越人才”青年培养计划。我们大致可以将公司人才分为四类:管理类、销售类、技术类和生产类。目前来说,管理类人才还是相对充足的,但生产类人才出现老龄化现象,年轻一代愿意去生产一线的不多,公司也从人员待遇、工作环境、福利等多方面不断优化,但这类人才仍然相对稀缺。
奚:目前,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高校在人才、科研、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,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您是如何看待校企合作的? 朱:校企合作非常重要,我们公司一直有“以人和资本为核心,以技术创新为后盾”的理念,目前与浙江大学、清华大学、西安交大、哈理工等院校在科研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合作,校企合作不仅为公司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,扩充技术团队力量,提升企业技术水平,更是为企业科研发展提供了诸多资源,公司建立了国家级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、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。公司瞄准国内外科技动态,根据科技发展、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,组织新设备、新工艺、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发,走出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之路,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,提高企业竞争力,助推企业走在行业前列。 |